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1111111
财新通行证

融资平台风险与化解之道

2012年10月18日 09:27
T中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或许是中国之幸,但也是中国之险。培育全球金融安全资产有助于化解相关风险
news 原图 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从1998年的160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3.15万亿元,15年间增加近200倍,而同期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只增长9倍左右。

以土地换资金

  平台早已有之,但取得迅速发展是在2008年到2010年间的事。虽然国内外统计口径不一,但是,在国家审计署统计的10.7万亿元地方债中,一部分是平台贷款。从平台贷款特征看,以土地为抵押品媒介借贷。从平台贷款投向看,基础设施和长期投资项目为主要投向。从平台贷款质量看,大规模的贷款投放往往引发人们对不良贷款的担心。

  平台之所以能够获得巨额贷款,是供需双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资金需求看,收支不匹配的地方政府为保稳定促增长而需要融资。中国地方政府收入占比与支出占比缺口达20%,与别国形成鲜明对比:德国、俄罗斯甚至西班牙的地方财政收入占比都高于支出占比。该收支缺口自然需要其他资金来弥补。而土地资本化——卖地收入和平台贷款——便是弥补这一缺口的重要方式。

  从资金供给看,高储蓄率支撑银行信贷投放,且银行受政府政策影响很大。这与目前危机期间美欧国家的银行形成强烈对比,无论政府如何鼓励,银行就是惜贷。加上居民投资渠道有限及银行主导的融资体制,为平台贷款提供了资金保证。

  “一方愿打,一方愿挨”的现实,必然催生创新——政府以土地抵押通过平台申请贷款,而银行则乐得接受土地抵押品提供贷款。尤其是在中央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财政刺激、信贷放松政策时,平台突飞猛进实属自然。

  概言之,平台是在投资主导经济增长模式、地方财政收支缺口、银行主导且商业化改革不到位以及金融市场不发达条件下,以土地换资金的手段,是地方政府为争取政绩的理性行为。前两个因素促成了地方政府对资金的需求,后两个因素形成资金供给。土地作为抵押品给供需双方提供了达成借贷交易的媒介。


本文导航


版面编辑:张帆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hello@caixin.com,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推荐阅读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