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中国改革》】(特约作者 孙涛)2009年以来,有关地方融资平台(下简称平台)及其风险的讨论不绝于耳。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加剧和中国经济增长率下滑,近期部分省市又相继推出新的投资刺激计划,一些地方政府又试图卖地和复苏平台。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如何协调好平台在短期和中长期保增长促稳定的作用?
平台既是中国之幸,也是中国之险。平台风险既不是单纯的财政风险,也超越一般的金融风险,一旦土地资本化完成、土地收入枯竭,其风险将到达峰值。只有继续推动财政和金融改革,尤其是培育全球金融安全资产,才能确保金融稳定。
为赤字融资
当财政入不敷出时,一国通常采取四个办法弥补财政赤字:一是央行购买国债(即财政赤字货币化);二是向国外举债;三是向国内银行体系和非银行部门举债;四是出售(流动性)资产。
在大经济体中,美、欧、英、日都采取了第一种办法,这得益于其储备货币地位和金融安全资产市场,其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国债占比上升。受国内低储蓄所限,美国实际上还采取了第二种办法,三分之一的国债由外国投资者持有。日本和中国主要采取了第三种办法,这得益于国内居民和企业部门的高储蓄,日本95%的国债被本国投资者持有,中国50%的储蓄率支撑了政府投融资。与美欧英日不同,中国还应该采取第四个办法,即充分利用土地:地方政府出售土地获得卖地收入和抵押土地获取银行贷款(即融资平台的运作模式)。由于地方政府财政赤字和负债最终很可能会转化为中央财政赤字和主权(或有)负债,地方政府通过卖地收入和平台贷款弥补自身收支缺口,客观上极大地缓解了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压力、赤字和发债压力。
美欧英日政府没有大量国有土地,是其土地私有制使然。相应地,公共部门(中央、省、市政府和国有企业)拥有的资产多为国有企业股权,鲜有提及土地。这是因为西方国家土地国有情况较少,即便有,国家也不卖并保护起来(如美国黄石公园)。
表1概括了大国财政赤字融资的方式:目前,美欧英主要以第一和第二种方式为主,中国主要以第三和第四种融资方式为主,其现实反映便是融资平台和卖地收入。
中国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从1998年的160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3.15万亿元,15年间增加近200倍,而同期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只增长9倍左右。同期卖地收入总额为12.7万亿元,如果平台贷款为5万亿的话元,二者加总为18万亿元,与同期的地方政府收支缺口大体相当。总之,卖地收入和平台贷款不但极大地缓解了当前的地方财政收支缺口矛盾,而且对维护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起到巨大作用。
上述各种弥补赤字模式有一个重大差异:前两种是使用和稀释别人的资源,技术含量更高,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做到。只有拥有发达金融市场和储备货币地位的国家才有此奢侈的通途。后两种更多地使用自有资源,看似实在稳妥,但资源终有穷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