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18日,A股医药板块累计下跌0.36%,减肥药概念指数累计上涨2.47%
美国对药品及原料展开“232调查”,意在削弱中国医药企业在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不能只满足于跟随式研发
产品销量增长,“降本增效”集中研发资源、管理费用开支、增加现金回笼,2024年研发人员数量减少四成
供给大型医疗设备的美国企业有GE医疗、瓦里安等,产品在影像科、核医学科、放疗科等使用;供给高值耗材的美国企业包括美敦力、强生、波士顿科学等,产品在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使用
促“男女共防”,市面上已有两款可供男性接种的HPV疫苗;国内企业针对男性的疫苗仍在研发
Jacob Thaysen表示,由于因美纳在全球拥有多家生产基地,此轮中美关税战暂不直接影响其在中国业务发展
尚未有产品获批,收入来自与BioNTech等达成的授权许可合作,上市前已获多家明星资本加持
新药审评或延迟,药企想方设法全球布局维持临床试验进度,并担心相关投资将从美国向外转移
《柳叶刀》发表一项最新研究显示,2021年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患者达到4.02亿,数量全球居首;研究预计,至2050年,这一数据将增至6.27亿
电商平台竞争激烈叠加医保监管政策收紧,药店商业模式亟需求变,拓展更多消费服务和健康管理业务
4月7日—11日,A股医药板块累计下跌5.61%,CXO(医药外包服务)多股跌幅居前
公卫专家认为,全球健康融资行至一个“新的十字路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渐趋形成的多元公卫治理体系正被撼动
美国是中国医药产品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24年中国医药产品对美出口额190.5亿美元,进口额150.6亿美元。出口重点产品包括原料药、体外诊断产品、保健康复用品、一次性耗材、西药制剂五类
商保公司和药企的配合意愿直接关乎丙类目录的顺畅落地;医保和金融监管部门在商业健康险中的定位责任需进一步厘清
港股创新药反弹更为明显,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3月累计上涨9.43%,年初以来涨超30%
李嘉诚表示,在一个极度需要医疗创新来应对癌症的世界里,推动进步的力量和有合作精神与慈善公益心特别重要
前任总裁2024年年薪近500万元;恒瑞医药不拘一格招徕冯佶,公司将之解读为“公司经营发展需要”,即创新药国际化战略的需要
上一轮专项收官时,国家累计投入了233亿元,支持了超过3000个课题,催生了67个国产1类新药
北京协和、上海瑞金、湖南湘雅、四川华西等16家医院被评为A++级医院
阿尔茨海默病的确诊手段仅有两项,一是做腰椎穿刺取脑脊液,二是做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来检测患者脑内的淀粉样蛋白沉积情况和Tau蛋白水平,都需要患者自费,脑脊液检测约在3000-4000元,PET则高达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