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之忧
地方政府的平台之幸之所以可能转化为中央之忧,主要源于地方政府和银行的风险可能最终演化为主权风险,而土地资本化进程的结束可能是这一转化的诱因。
地方政府之险体现有三:
一是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较大。国家审计署的报告指出, 2010年地方政府债务总量为6.7万亿元,占10.7万亿元负债总额的62.6%。由地方政府担保的债务为2.3万亿元(占全部债务的21.8%),占2010年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总额4.1万亿元(不包括卖地收入)的一半以上。
二是地方政府债务的结构不够合理,大量债务集中到期。如占全部债务比重24%的(2.6万亿元)的债务在2011年到期,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包括卖地收入)的50%以上。在2016年后到期的债务只占全部地方政府债务的30%。
三是影响中央调控房地产政策的有效实施。大量到期的本金和利息,使得地方政府高度关注房地产市场的走向,并有推动地价和房价走高的内在动机,客观上形成对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阻碍。
银行之险主要体现为部分平台难以偿还贷款的负面影响——银行资产质量下降。2010年底,约15%的企业贷款与平台关联。由于平台贷款主要是提供给那些期限较长的大型项目,银行的新增中长期贷款较多。这种集中于中长期贷款的情况可能会放大经济周期对银行资产质量的负面影响。由于土地是平台的主要资本金、预算外收入和抵押品来源。经济好的时候,土地增值,平台可以根据一定量的土地获得更多贷款。而当经济下行和地价下降时,谨慎的银行会要求平台提供更多的抵押品。如果没有新的土地和其它资产作为抵押,平台可能只好卖地。这种强迫销售,特别是在流动性不足时,会造成恶性循环。平台贷款资产质量恶化导致不良贷款比率可能上升。
中央政府的主权债务之险体现在平台贷款损失可能造成金融机构和主权国家之间的传染。由于政府部门和银行之间的密切联系,平台的损失可能迫使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救助银行。虽然目前中央政府有一定的资源支持银行和地方政府化解平台风险,但是,如果将来继续出现类似的情况,政府可能会面临严峻资源约束,从而导致未来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下降。此外,此类信贷扩张、信贷损失和政府救助,将加剧道德风险问题,并最终增加主权风险。
中长期看,卖地收入下降和平台最终淡出会增加地方财政压力。假设土地价格以2010年同样的速度增加,土地销售收入增长的速度跟过去几年持平,土地在约2021年左右会全部售罄(图3)。这个土地资本化的结束,不仅意味着地方的财政缺口再也无法由土地销售收入得到弥补,也意味着地方投资和经济增长将大幅放缓,以及银行不良贷款上升。人口老龄化及储蓄下降、土地资本化的完成,以及中央加强管理导致政策优势的逐渐丧失,将导致平台最终变成中央政府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