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1111111
财新通行证

中国经济:短期判断与长期展望

2012年12月04日 10:25
T中
目前经济放缓52%系周期性因素,48%系结构性因素,结构性因素是2009年的 4倍至5倍,因此当前的政策应当更注重用改革和转型解决结构性问题

着眼结构调整

  我们对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情况的分析显示,目前经济放缓48%系结构性因素,52%系周期性因素(图1)。周期性因素包括中国主要出口目的地国因的需求不足,也包括中国自身过去几年投资大幅扩张带来的产能过剩。正因如此,政府最近已经采取了一些财政放松和货币微调措施,推动内需消化产能。但是,当前的经济放缓与2008年、2009年有显著不同,当时经济下滑 90%是周期性因素,10%是结构性因素。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结构性因素是过去的4倍-5倍。政策含义就是,当前的政策应当更注重用改革和转型解决结构性问题。

  结构性因素的内涵是什么?一是中国的人口红利已成强弩之末,劳动力供应不像过去那么充裕,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二是过度投资导致投资回报率下降,难以通过粗放式的投资扩张推动经济增长;三是部分制度对增长的制约,近年来许多行业出现国进民退,挤压了私人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最后,结构失衡制约增长。经济增速和经济结构之间,有一个可持续性的关系。多年来,目前投资已经占GDP的一半,高于其他国家的历史最高点。这种增长不可持续,失衡的经济结构本身也制约了经济增长。

  此外还有其他因素,比如,贫富差距扩大、环境承受能力、资源约束。这些结构性问题使得中国经济增速自2007年起出现趋势性下降。经济潜在增速的下降趋势并没有因为2008年-2009年的巨额刺激而改变。相反,刺激政策造成的信贷扩张和产能过剩导致了更大的结构性风险,降低了增长潜力。向前看,这些结构性问题将更为突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在2015年左右加速,不仅劳动力供应下降导致人均收入增长缓慢,而且社会抚养率的提高将降低储蓄并增加财政负担。那时,如果老年人套现住房来养老,可能加剧房地产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

  什么政策有碍或有益提高经济潜在增速?对比上世纪90年代初和90年代末的政策差异和经济表现不难悟出一些规律。90年代初以货币和投资大幅扩张为特征,尽管带来了短期的高增长,但信贷和投资盲目扩张先是导致通胀后又造成产能过剩,降低了未来的增长潜力。而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的政策以改革开放为主要内容。1998年的国企改革为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属于提高效率类的改革。房改更是开拓了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属于扩大增长空间类的改革。2001年中国加入WTO属于两类兼而有之,既打开了出口制造业的发展空间,也迫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提高生产和经营效率。上世纪90年代末至2007年的经济潜在增速的提高是这些重大改革的结果。

本文导航


版面编辑:张帆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hello@caixin.com,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推荐阅读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