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2019年8月27日,美国第二大零售商Costco中国地区首家店铺在上海闵行区开业,随即被人潮挤爆,追捧折扣商品的购物者们堵了三公里,让店铺下午只得关门歇业。开业第二天,购物者们热情不减,店铺开门仅一小时,2000人的客流上限就被冲破。
与标准大卖场不同,Costco的消费者要支付299元的年费才能入场购物,商品价格低于其他零售商,主要靠会员费获取利润。其实,使用这种模式的沃尔玛山姆会员店早在1996年便进入中国市场,现已开设26家门店,会员数超过200万人。
不论Costco的首家店能否维持火爆,这条新“鲶鱼”都已经进一步搅动了中国零售业的水池。
电商冲击下的传统零售业会面临怎样的命运?种种新模式又真的能让消费者持续买单吗?财新记者沈欣悦、孙良滋、屈运栩通过多方走访调查,透视了中国零售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家乐福中国卖了,外资三巨头处境艰难
1995年,法国零售巨头家乐福进入中国。接下来的很长时间里,它和沃尔玛是全中国连锁零售学习的标杆。
从2015年起,家乐福中国开始显现颓势。下面的图就可以说明情况:
2019年6月,家乐福宣布把中国业务卖给苏宁易购,此次出售的最终作价仅为60亿元。
对于苏宁收购家乐福中国后的前景,多家券商研报持乐观态度,但行业内人士则态度悲观。一位国内中型零售企业负责人告诉财新记者,一旦家乐福方面决定完全退出,家乐福中国也许无法维持海外品牌的供应链稳定性,而海外品牌已经是家乐福中国惟一的特色和优势了:“家乐福的生鲜本就是批发市场大采购,和永辉这些没法比。”
在曾经的零售业“外资三巨头”当中,另外两家也业务压力巨大:麦德龙正在寻找下家,沃尔玛坚持独立运营,但在2019年上半年已经关闭了15家大卖场。
另外几家外资企业的中国业务早已撤退:2014年英国乐购卖给华润集团;2017年,韩国易买得卖给卜蜂莲花,英国玛莎百货悄然退出;2018年,乐天玛特卖给了利群集团和物美。
招架不住当然不仅是外资零售。随着电商渠道崛起,O2O(线上到线下)配送日益普及,消费者去大卖场的频率降低了。传统零售业正在面临全球性危机。
根据咨询公司贝恩发布的《2019年中国购物者报告》,大卖场在城市快速消费品零售市场的份额,已经从2014年的23.6%下降到2018年的20.2%,而电商渠道2014年至2018年的销售额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5.1%,渗透率与户均购买频率均稳步上升。
贝恩公司大中华区零售业务主席郑硕怀表示,中国国内零售商和外资零售商其实同样面临发展瓶颈,区别在于外资零售商必须要赢下其本国市场,因此只有重新配比资源投入,舍弃海外市场。
“新零售”也很纠结
传统大卖场人气滑落的另一面,是各种创新零售的扩张狂潮,阿里旗下的盒马鲜生、“腾讯系”的永辉云创等本土零售和O2O企业,都经历了高速扩张的两年。
而以Costco、山姆会员店为代表的会员制仓储量贩卖场,以Aldi为代表的廉价折扣商超等外资新面孔,也在中国市场开始了各类探索。
但是,新玩家们还没有真的跑通新业态。
永辉超市以生鲜品类占比50%的独特打法在国内独树一帜,2015年,它成立名为“永辉云创”的品牌,旗下包括永辉生活店、超级物种、永辉生活App等新兴孵化业务。2017年,腾讯投资永辉,获得了永辉云创15%的股份。巨头加持之后,市场对永辉饱含期待。
不过,2018年底,永辉云创20%的股权就被转让给创始人之一张轩宁,永辉的两位兄弟创始人“分家”的说法不胫而走。
2018年前三季度,永辉云创亏损6.17亿元,是此前腾讯投资总额的3.29倍。2018年,永辉超市营收增长20.35%,净利润却同比减少18.52%。
另一个新玩家代表盒马鲜生也开始反思。2017年,盒马鲜生从高毛利、高流量的生鲜品类切入线下零售,经历2018年开店88家的高速发展之后,开始出现包括品控等在内的各类问题。
2018年4月,盒马鲜生CEO侯毅领取了阿里巴巴内部的批评式奖项“烂草莓”。一时间,“阿里巴巴对新零售失望”的言论在业内流传。
侯毅坚持2018年的快速扩张在战略上是正确的,也坦白地表示盒马需要补短板,进入不同城市和不同商圈,商品结构和销售模式都需要改变。他甚至开始反思此前强调的线上线下统一会员、统一商品、统一价格、统一营销:“到今天为止,我在反思是不是错了?”
他还总结了一下最近30年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前10年是学家乐福、沃尔玛;之后的10年,是相互学、相互复制;待到电商起来,行业已经没有领导者。”■
以上内容摘选自财新报道中国零售业的一篇深度长文。Costco在中国的前景、苏宁易购的扩张逻辑、沃尔玛的转型、永辉盒马们的纠结与困惑……更多的干货内容请点下面链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