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举措与成效
在此背景下,为破解社会管理体制障碍,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近两年,温州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着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新型城乡社区为基础、以社会组织为依托、以专业社工为支撑的现代社会管理体系。
(一)实行“三分三改”,重构社会管理的制度基础。
温州以建设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实行“三分三改”的改革举措,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难题,重构社会管理的制度基础。
“三分三改”就是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和实行股改、地改、户改。政经分开是把村自治组织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分开,使村委会脱离经济职能,回归自治组织的本源;资地分开是把土地资产与非土地资产分开处置;户产分开是把户口与产权关系分开,使农民所享有的各项村集体权益不因户口转换而改变。股改指对村集体经济中的非土地资产实施股份制改革;地改指农用地在权属性质、用途和量质不变的前提下实行流转,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可跨区域行使,以帮助农民进城入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则可入市流通;户改即户籍制度改革,是以实有人口和住所为依据,按居住地登记,剥离依附在户口上的身份、职业等附属功能,还原户口本来的社会管理功能。
温州通过“三分三改”政策,破除了城乡二元结构,调整了城乡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夯实了社会管理的基础。
(二)实施功能区调整,优化社会管理的宏观布局。
按照行政区划与城市体系、经济社会新形势相适应的要求,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优化社会管理的宏观布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打破原有行政界限,在全市推进乡镇层级的区划调整,全市设立38个功能区,优化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功能布局。2011年完成区划调整后,乡镇(街)总数由290个缩减为131个,其中,乡从142个减少到6个,镇从118个减少到65个,初步形成了1个主中心、6个副中心、50个左右功能区和中心镇的“1650”网络型大都市区发展新格局。
大镇(街)实行区镇(街)合一体制,以突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特色功能区模式代替传统小而全的镇街模式,以中心镇为依托整合各类资源,全面提升了社会管理服务能力。
本次温州区划调整总量之多、力度之大、时间之短、过程之平稳,全国仅有。其区划调整风险评估机制被作为典型经验在浙江推广,并录入中央维稳办典型个案汇编予以推介。
(三) 探索“转并联”等方式,构建新型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
改革基层的镇(街)、办事处、社区、村四级管理为镇(街)与社区两级管理体制,建设扁平高效、网格化的新型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按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一体化要求,采取“转并联”方式推进基层社会管理组织改革。“转”指城中村转为城市社区,“并”指城郊村合并(社会管理服务整合)组建新社区,“联”指多个小村联合设立社区。2011年以来,5405个村已整合为789个新型社区。同时,建立城乡社区党组织、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经合组织、群团组织和志愿组织等六大组织,健全社区决策、执行与监督三方制衡机制,完善社区内部治理结构,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组建社区便民、综治、文体、卫生和老年等五大服务中心,构建社区组织服务、志愿服务和市场服务相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实行社区准入制度,以“五个凡是”为标准,通过“下放上提”(下放政府权力、上提社区承担的行政事务),将287项事权调整下放到乡镇(街)、80项事权直接下放社区。整合资源,建立基层管理服务分类供给制度,实现“乡镇(街)便民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村代办服务站”的布局模式,加快推进“亲坊友邻、守望相助、网格管理、组团服务”的幸福社区建设,促进社区功能向综合管理服务转变。打破城乡社区之间的制度壁垒,推进城乡社区融合。
当前,城乡新型社区初步建成,层级关系基本理顺,新型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自成体系,基层社会管理效能明显提升。
(四)变革登记管理制度,发挥社会组织引领社会自我管理服务功能。
温州作为浙江省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综合改革试验区,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意见》等“1+7”政策文件,全面推进社会组织改革,积极探索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实行直接登记制度(政治类等少数除外),减免开办资金,引进“一业多会”竞争,建立社会组织分类发展和分类监管机制,实施社区社会组织和境外非政府组织备案管理。以社区邻坊中心为基础,推进市、县(市、区)、乡镇(街)、社区四级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社会组织发展基金,发展专职人员队伍,健全诚信自律和综合监管机制,加强党群工作,全面提升社会组织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面向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购买机制、公共事务委托(授权)机制和公共资金扶持机制,以制度激励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社会事务和公益慈善等领域有序承担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打造“红日亭”“壹加壹”等公益服务品牌,推进社会组织参政议政工作,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作用,促进社会自治。
(五)创建地方版社工制度,壮大社会管理服务的专业力量。
温州市县两级党委、政府设立了社工委和社工办,办公室设在民政部门。制定颁发《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培育发展壮大社工和志愿队伍,逐步壮大社会管理服务的专业力量。
一是创新推行国家社工师和地方版社工员双轨制度。温州城乡社区平台全面搭建后,仅靠国家社工考试制度,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对社工人才的需求。2012年,温州积极探索地方版社工员制度,举行了首次地方版社工员考试,1380人取得市级社工员职业资格,有效解决了城乡社工人才紧缺问题。
二是全面建立管理、考评和激励等社工人才发展保障机制。出台政策文件,规范社工教育培训、薪酬绩效和资格认定,鼓励、引导成立社工服务机构,创立社工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不断优化社工人才发展环境。
三是建设社会工作人才平台,健全社会工作人才服务网络。出台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政策,发展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和规模企业等社工人才平台,在社会管理服务机构、事业单位和群团组织等开发社工岗位,加强对社区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的社工技能培养,逐步发挥社工在社会管理服务中的专业效用。
温州上述社会管理创新举措已取得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成效,初步显现了“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美好图景。在经济发展方面,通过社会管理创新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大项目促进大投入,投资总量和增幅均创历史新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了人口和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调整了城乡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解放了农民,释放了生产力;构筑经济转型升级平台,发展民营经济实现藏富于民态势鲜明,以社会转型促进经济转型的效果初步显现;构建“1650”大都市框架,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承载力明显提高,城乡统筹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在社会发展方面,以制度供给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能,推进了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优化了社会管理服务的宏观环境;发挥社会组织、社工等引领社会自我管理服务作用,现代社会三大部门(政府、社会、市场)分化发展初具规模,现代社会组织体系雏形已现,初步建立了社会良性运行机制,有效推进了社会整合,激发了社会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