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1111111
财新通行证

中日岛争背后的经济想象

2012年11月27日 11:33
T中
中日双方都应该着眼于经济的真实走向,并共同朝着民生第一和内外和谐的方向迈进
news 原图 它绝不仅仅是“一个老人需由几个劳动人口抚养”的问题,而更多的是对经济成长的“刹车”效应

如何越过中等收入陷阱

  中期问题是“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由于中国也接近所谓“刘易斯转折点”,成本(尤其工资)上涨非常快。今后经济政策的关键在于要让生产效率和附加值的增长速度高于工资、物价的上涨,否则,将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实质增长就会降低。

  中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至少应有三。一是重启“国退民进”,不提高生产效率就没有实质成长的时代已经来临,然而中国目前更倾向于“国进民退”,这的确是个坏消息。

  有人说中国还有“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成长空间,但是,如果三产主力军的民营经济不能强劲发展,转移的结果只能是沿海地区的“产业空洞化”而已。

  二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有人说中国还有城市化的成长空间,但无论在供地方面,还是在进城的农民待遇方面,如不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农民工不愿去沿海地区打工,那么工资上涨的问题、住宅供地不足等问题都将难以解决,用城市化大力拉动经济只能成为画饼。

  问题的根源在于地方基层政府财源非常薄弱,无法提高农村/农民公共服务水平,也使其过度依赖于土地出让收入,为此尽快推进地方财政改革(分税制改革2.0版)是燃眉之急。

  三是将政府囤积的财富转为养老金的财源,推进减税及利率自由化等措施,实现“还富于民”。除了贫富差距问题之外中国还有“官民分配”问题,高成长带来的财富被过多地分配或保留给政府,使得普通百姓的消费及储蓄都走低,内需增长型经济的主力军民间消费力量不足。如果这些改革不到位的话,即使中国经济走出上述的短期低迷,也很难保持应有的中成长。但是,需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而且打破国有企业既得利益,改革的难度也极高。

本文导航


版面编辑:张帆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hello@caixin.com,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推荐阅读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