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顶层设计,更要顶层推动
特殊既得利益集团的力量很强大,若非顶层发力,则很难撼动
财新《中国改革》:据媒体报道,十八大后,对一些有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权力部门将会实施改革。你觉得有无可能?
张卓元:估计这些改革将是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组成新一届领导班子之后的事情,十八届二中全会可能会提出机构改革方案。对铁道部而言,是政企分开、打破垄断的问题。
由于这些权力部门的存在甚或强化,导致行政垄断未见削弱,反而扩张;不仅使国企改革进展缓慢,反而出现了局部领域“国进民退”的势头。这与市场化改革方向渐行渐远。
国企改革的关键在于政企分开、打破垄断。目前,一些国企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行业垄断,而垄断行业的改革特别难,因为它形成了既得利益群体。
所以,尽管国务院先后两度推出“非公经济36条”,但由于垄断的高额利润诱惑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势力强大,虽则有一些推进,但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加快垄断行业改革的关键在于大力推行政府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财新《中国改革》:你曾经说过,在改革的问题上,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顶层推动。改革需要上下互动,形成合力。
张卓元:上下合力,有利于推动改革,但更关键的还是顶层。因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力量很强大,若非顶层发力,则很难撼动。当然,底下也得施加压力,使自下而上的压力与自上而下的改革力量形成合力。
实践证明,光有顶层设计,没有实际推动,设计最后往往都被束之高阁。现在惟一的办法就是由中央强有力地推动,才能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
举个例子:1990年,我还在社科院财贸所工作的时候,各方面提出要对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并轨,准备破除“计划内”和“计划外”的价格体制。到1990年底至1991年初的时候,“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价格已经非常接近。以建材为例,两个价格相差有时候只有20%。
在大多数人都认为价格并为市场轨的条件已经出现的时候,物价局也与主管建材价格的部门协商,然而当时的主管部门以“一旦放开价格管制,将来市场必然动荡”为由不赞成并轨。最后,还是通过国务院颁布一个价格管理目录,未将建材价格列入政府管理的目录,才实现了建材价格的市场化并轨。
财新《中国改革》:如何打破僵局,把改革推向深入?转型时期,需要改革的方面又是如此之多,先从何处下手为宜?
张卓元:我想,改革不会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因为,危机会逼着你改革。形势发展到这一步,迫于压力,就不得不改革。形势比人强,它会逼着你走。譬如,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不得不转方式,而要转方式,就必须深化改革,别无他途。
政府自己先要带头改革。这必然会牵连到政府官员自身的利益,故要有顶层设计,并由顶层以强有力措施推动之。
当下,中国社会进入利益格局调整的关键阶段,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胶着期和关键时期。中央应该加强对改革的领导和推动,更加重视对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坚决防范改革方案和进程受到一些部门、地区利益集团和少数既得利益者的左右。同时,尤须强化对“顶层设计”的“顶层推动”和“顶层实施”。只有这样,深层次的改革才能顺利推进。
财新《中国改革》:“薄熙来事件”警示人们,“文革”的土壤还在。要防止类似“文革”这样的灾难重现,执政党就必须强化防腐反腐的制度设计,就必须加强公民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衡。你对于这样的制度设计有何建言?
张卓元:对中国当下而言,很重要的,是要走向法治。而且是良法之治,决不能走向恶法之治。市场经济一定要建立在良善法治的基础之上。
现在,许多良法和好政策往往得不到强有力的执行,一方面,“政令不出中南海”,另一方面,“歪嘴和尚”故意把“经”念歪。
官员财产公开是很有效的防腐反腐制度,却得不到实施。许多贪官案发以后,冒出那么多财产,令人触目惊心。这光靠网络监督是不够的,要全面加强监督制度建设,譬如推行官员财产公示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