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1111111
财新通行证
T中

核酸检测迎来严监管 专家称无疫地区查验核酸不应是常态

文|财新 崔笑天
2022年06月09日 17:08
关于假阴性及假阳性,“有一些是我们质量管理、质量控制的问题,需要持续改进;还有一些涉及违法犯罪的问题,应该严厉打击。”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说
news 原图 2022年6月5日,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进行核酸检测。6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做好核酸检测工作有关情况。图:视觉中国

  【财新网】作为诊断新冠肺炎的“金标准”,早发现新冠病毒的有效手段,各地纷纷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详见《特别报道|核酸检测新常态:成本风险如何统筹?》)。这种做法是否科学?6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做好核酸检测工作有关情况。

  “没有发生疫情,也没有输入风险的(地区),查验核酸不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说。

  贺青华亦表示,低风险地区、低风险人群以及长期居家人群,没有必要进行频繁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的重点应该放在高风险人群和高风险岗位的工作人员,以及有疫情的地区。”

  而一旦发生聚集性疫情,贺青华认为,要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科学确定制定核酸检测策略,划定核酸检测的范围和频次,避免盲目地扩大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的范围,将受检的人员按照风险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开展核酸检测。封控区应该在24小时内完成首次核酸筛查,管控区要在48小时完成首次的全员核酸筛查。疫情发生地的低风险地区和防范区确需出行的人员,需要持48小时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各地可以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进行调整。

  关于大城市建设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不要求所有城市都要建,主要是集中在疫情输入风险比较高的,特别是人口多的大城市,“是否要建设15分钟的核酸采样圈,以及检测的频次,主要是根据当地疫情发生发展的情况和防控工作的需要,要因时因势来确定,不能够搞‘一刀切’”。

  核酸检测的质量也引发热议。近日,北京市通报金准医学中同蓝博等检测机构违规对核酸样本混管检测。违规混管检测会带来阳性漏检风险。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表示,目前普遍应用的混采,即将5个拭子、10个拭子、20个拭子放在一个采样管里面,这种做法经过理论验证、实验室验证,和疫情发生地真实患者样本的现场验证,它的混采检出率和单采样本没有明显差距,检测准确可靠。但是,如果实验室把10混1的样本,到了实验室以后再三个一混、五个一混,就变成了30个合在一起,50个合在一起,对样本就会有一定程度的稀释,没有经过实验室的验证,也没有经过临床样本真实的现场验证,不能证明这种混合样本跟单采样本的检出率是不是有差异。

  作为大规模应用的筛查手段,核酸检测并不完美,会出现假阳及假阴性,其中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人为违规。李金明认为,导致假阴性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采样时间。比如患者感染得很早,在他的咽部病毒附着的浓度没有达到检测方法的检测限,就做不出来。或者感染时间太长了,比如超过10天、半个月,患者就处于恢复状态,抗体产生了,阳性检出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

  二是质量控制。比如采样操作不到位,没有采到合格的样本,还有采样后的存放,如果不是低温保存,夏天就不稳定。此外,样本到了实验室以后,实验室的检测有没有严格的质量控制,试剂、仪器配不配套,包括人为操作方面没有严格流程,这也是造成假阴性的因素。

  三是数据造假,违法违规。“比如第三方实验室很多虚报自己的检测能力,超能力揽收样本,样本不能在规定时间里完成检测,于是就进行数据造假、谎报结果。这种情况就属于违法违规,还有一些实验室通过把样本再混合,减少检测量,导致结果失真。”李金明说。

  

责任编辑:王永 | 版面编辑:许金玲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hello@caixin.com,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推荐阅读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