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1111111
财新通行证

如何落实好“走出去”战略

2013年01月17日 10:45
T中
坚持市场化原则,才能提高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功率,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news 原图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是中国能源公司中“走出去”的先行者之一。图为2012年5月21日,中海油旗下的中海油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员工欢送“海洋石油201”驶离青岛码头。俞方平/东方IC

  【财新《新世纪》】(特约作者 易纲)中国落实“走出去”战略,现在正逢时机。

  在看到这个时机的同时,也要把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以平常心看待“走出去”。所谓平常心,就是不温不火、不慢不急,坚持商业决策和稳健经营,要尽可能把所有风险考虑到,以一个按部就班的速度,按照市场规律“走出去”。如果政策正确的话,我们会拥有一个比较长的战略机遇期,所以不用太着急,不能急功近利。

  落实好“走出去”战略,事关中国经济安全。中国经济两头在外。一方面是原材料、能源高度依赖国际进口;另一方面是产成品销售高度依赖向国际市场出口。中国经济在过去30多年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此,但其脆弱性也在于此。落实好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是缓解这一脆弱性的关键一步。

  本文总结的“走出去”的经验教训和应该坚持的几点原则,旨在提高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功率,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走出去”的现状和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年-2000年,改革开放以后很长时间,中国主要处于“引进来”阶段,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较低,累计对外投资不足300亿美元;第二阶段是2000年-2008年,中国首次将“走出去”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同时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第三阶段是2008年至今,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海外资产估值较以往偏低,海外“抄底”机会来临,对外直接投资在单一投资规模和投资数量上都取得了超常规发展,2008年一年的对外投资规模比1980年到2005年的总和还多。截至2011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3642亿美元,涉及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

  与美、英、德等老牌发达国家相比,无论从流量还是从存量来看,中国都是“走出去”的后发国家。从流量看,2010年美国海外直接投资3000多亿美元,德国也有1000多亿美元,中国只有688亿美元。从存量看,截至2010年,美国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存量有4万多亿美元,英国1.6万亿美元,德国1.4万亿美元,而中国现在在海外直接投资累计只有3000多亿美元。从存量上看,我们与这些国家还有显著的差距。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空间很大。虽然与老牌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是借鉴英国经济学家邓宁的理论,可以看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空间很大。邓宁认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人均GDP水平有关,人均GDP越高,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越大。当一国人均GDP达到四五千美元时,该国“走出去”的速度会加快。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发展经验来看,这一点是适用的。2011年,中国人均GDP为5414美元,剔除通胀等因素影响,当前处于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增加时期,未来发展空间很大。

  当前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比较好的“走出去”机会。一是美国次贷、雷曼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连续爆发。二是欧美企业经营压力加大,接受并购和国际化的意愿增强。三是市场估值水平显著下降。当前全球发达市场股票估值水平虽然不是最低,但也算处于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尽管对外直接投资不是投资到国外股市二级市场,但不管是并购还是新项目投资,都是与股市估值相联系的。四是国外监管层对中国资本态度是怀疑的,但迫于国内经济需求,也不得不有所放松,在一定程度上是欢迎的。

本文导航


版面编辑:张帆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hello@caixin.com,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推荐阅读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