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1111111
财新通行证

金改要触动基本体制

2012年12月31日 11:09
T中
金融领域最重大的问题基本上都源于旧体制,金融改革首先需要清除体制障碍

  【财新《新世纪》】(特约作者 许成钢)中国改革基本遵循“先易后难”策略,试图在不触动基本体制的前提下推进改革。与市场相关的金融体系也是这样建立的。

  成绩虽然显著,但如今体制问题已成为金融改革的基本障碍。如果改革再不触动基本体制,可做的事情已很少了。今天的大多数问题不可能靠绕开基本体制问题、依赖一些技术性改革来解决。

三大障碍

  金融领域最重大的问题基本上都源于旧体制,或在旧体制基础上的变形。

  第一个大问题是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高度国家垄断。这实质已经超出了金融,是中国基本体制问题。公民基本权利得不到承认和保护,即公民有没有建立金融机构、独立从事金融业、独立融资的基本权利,这是造成金融业国家高度垄断的法理和制度基础。

  金融业国家高度垄断有什么后果?首先是金融资源配置的低效益。几个月前IMF的一项调查显示,2004年以来,中国银行业贷款利率是全世界最低的。超低利率的贷款主要送到了央企和地方政府。如果中国的银行给国企的贷款利率不是人为的超低,而是市场利率,银行体系不良资产问题就会非常严重。现在,表面看来较低的不良资产,其背景是人为的低利率,更确切地说是贷款补贴。其另一后果是牺牲了储蓄者的利益。实际上是拿低收入人群的储蓄去补贴地方政府和央企。这恶化了内需不足,扩大了贫富差距。

  金融领域的这些基本问题,直接导致了经济的结构问题,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内需不足和贫富差距过大。这些问题的另一个基本制度原因是,政治、立法体制中缺乏代表民众利益的力量,而国有体制有自己利益的强大代表。

  第二个直接影响金融改革的重大问题是探讨土地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表面上看,土地制度和金融似乎没有什么关系。这是不对的,世界上任何金融机制都与土地制度紧密相连。

  宪法规定,所有土地最终所有权都属公有,其含义就是阻碍甚至剥夺公民、尤其是普通农民用土地作为抵押来融资的权利。这从本质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最近十年,中小民企发展最重要的瓶颈之一是融资难。国家垄断金融体制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普通老百姓缺少融资工具。

  土地国有制的另一面是土地成为地方政府的财源。这些年,地方政府以土地为抵押,获得大量银行贷款,投到一些低效益的项目,对国家金融安全造成重大威胁。银行最令人担心的是这部分资产,其规模最大,问题最多。

  第三个重大问题是金融监管。以证券市场为例,在任何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证券市场监管实际上是金融领域执法的问题。而任何执法的有效性一定取决于整个司法体系。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整个司法体系不独立、缺少公正和没有效率的情况下能发展证券市场。换句话说,法治是金融监管的基础,比金融监管更重要、更基本。司法不独立和缺乏法治,是导致中国金融监管失效最基本的原因。这些年,中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发展非常不顺,最重要的原因是金融监管失效加上国家垄断。

本文导航


版面编辑:张帆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hello@caixin.com,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推荐阅读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