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中国改革》】(特约作者 王怀超)党的十八大产生了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这三个多月,新的领导集体向世人展示了新的思维和新的执政风格。从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第一时间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简短而又平实的讲话,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的迅速出台;从习近平首次离京出访直奔开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深圳,到在中纪委全会上关于铁腕反腐的郑重宣誓,再到首次刊发政治局常委的人物特稿,大体上勾勒出了新一届领导集体关于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发展思路和工作布局。中国的政治走势已日渐清晰。当然,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发展还有赖于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形成共识,上下互动,真抓实干,合力推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蕴意深远
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旗帜鲜明地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光辉的旗帜,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到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关乎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并把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确定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把旗帜、任务、目标、使命与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合而为一、融为一体了。这是一个富有远见的政治智慧,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先后形成了三面旗帜: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中共举起了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上,中共又举起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上,又举起了科学发展观的旗帜。现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旗帜鲜明地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这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合乎逻辑的发展,也是当代中国历史发展与社会实践的客观要求。其实,无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就其基本内容而言,都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的,都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正如中共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说,它有八个突出特点: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三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四是以公平正义为本质属性;五是“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六是实现共同富裕;七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八是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为发展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一是来自对苏联模式的反思;二是来自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三是来自对时代主题和世界发展潮流的积极回应。坚持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么一个主线,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使命和执政目标就很明确了:国家现代化、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这就与党的宗旨和使命融为一体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所讲到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或者党的指导思想而言,90多年来,经过十八次党的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关于自己的指导思想已先后有八种提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八种提法,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出的,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大致反映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自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思想以来,在实际工作中,党中央已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来指导工作了。可以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开始于毛泽东,形成于邓小平,发展于江泽民和胡锦涛。现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既没有丢掉“老祖宗”,也没有脱离中国国情,而且起点和站位都更高了。最近,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显露出“一脉相承”的历史观,也呈现出“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维。
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说,是对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继承和超越,这种制度既不同于前苏联模式所代表的那一套传统社会主义制度,也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行制度。在政治制度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三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四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所有制方面,中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文化制度方面,中国实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此外,还包括建立在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之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法律体系等各项具体制度。
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推进改革开放
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全会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向人们展示了务实高效的执政风格。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可以看作新的执政风格的具体描述。言下之意在于,不空谈概念,不空喊政治口号,不做无谓的争论,而是要“始终保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脚踏实地的干实事。他强调,要接地气,要降虚火,重实效,实一点,再实一点。针对当前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民众诉求,平实、务实、低调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步步向前推进。
何谓实干?在当前,实干就是改革,就是开放,就是建设。十八大报告鲜明地指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的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党的十八大报告讲到,“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出京调研,第一站就选择了广东,沿着邓小平1992年南巡的足迹,现场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研究深化改革开放的思路和措施,实际上是向全党和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宣示了要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坚定决心,宣告了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开放,回应了国人对深化改革的期盼。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新的动员令,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他还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2012年12月31日,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二次集体学习,学习主题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李克强同志在连任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后主持召开的第一个工作会议是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李克强强调,要坚定不移、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开放,发挥好改革对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作用,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李克强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提出了“两个全面”、“两个加快”,把发展目标与改革目标一起规划,把市场化改革与转变发展方式一同部署。中国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甜头已经尝到。在新的起点上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群众过上更好生活,依然要靠改革开放。这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同时,他又强调,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干可能不出错,但要承担历史责任。必须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指出,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关键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下一步改革。要落实已经出台的改革措施,同时从解决当前突出矛盾出发,及时推出改革举措。强调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允许摸着石头过河。这一系列重大部署和重要举措,充分表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也预示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将是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的主旋律。
事情是要靠人来干的。实干兴邦,就要确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启用那些不尚空谈,埋头苦干的人。春节前夕,习近平在视察甘肃时明确指出,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使那些对群众感情真挚、深得群众拥护的干部,那些说话办事有灼见、有效率的干部,那些对上对下都实实在在、不玩虚招的干部,那些清正廉洁、公众形象好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使那些享乐思想严重、热衷于形式主义、严重脱离群众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凝聚党心民心。这是一个值得称道的用人导向,一旦落实到位,将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党风政风将发生重大变化。
“老虎”“苍蝇”一起打
当前,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二是腐败问题。可以说,腐败现在已经普遍化,在某些领域、某些地区,简直令人无法容忍。这两个引起社会公愤,能够引发全局性危机的重大社会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下大气力从源头上治理,从制度上治本,坚决把腐败控制在人民群众能够容忍的范围之内。令人振奋的是,十八大报告对腐败问题高度重视。胡锦涛在报告中鲜明地指出:“腐败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这个判断在中央文件里还是第一次出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当前我们党内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腐败问题是我们党面临的“最要命的问题”。启用王岐山这个“消防队长”来担任中纪委书记,肩负起反腐败的历史重任,其意也许在于发挥王岐山的强势风格和果敢作风,以求力克腐败沉疴。2013年1月21日至22日,中央纪委召开十八届二次会议,专门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问题。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这一系列举措,吹响了反腐败的号角,实际上是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反腐动员令。
三个多月来,反腐败的高压态势正在形成。民间网络反腐风生水起,屡立奇功。一下子打掉了30多只“老虎”和“苍蝇”。级别最高的是中央候补委员、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刚当选中央候补委员不满两周就被拿下,这在以往实属罕见。看来,反腐败要动真格的了。
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治国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十八大对此作出了部署,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尤其是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在社会体制改革这一部分,专门强调了“法治保障”,一个新提法是,“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2012年12月4日,首都各界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依法治国首先是以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要“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
据了解,习近平早年任职浙江省委书记时,到基层调研考察时经常带上一两名律师,遇到问题时随时咨询律师:“这事情依法如何处理?”李克强则是北京大学法律系科班出身,有着依法执政的思维习惯和行事风格。可以预料,在法治制度建设层面,陆续还会推出一些规章以具体落实。实现治国理政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有望进一步得到推进。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将劳教制度、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户籍制度等改革列为2013年工作重点。强调要将加强法治建设贯穿于政法工作全过程。这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一个具体举措。各地区、各部门如何在“法治”层面跟上中央的步伐,令人期待。
当下中国,问题积累了许多,政府失信,官员失态,社会失序,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急躁暴戾之气不乏。在以法治规范社会秩序,以道德涵养风气,以党章治党,以法律治国,构建起党内规矩、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在此基础上,为后续的改革发展奠定基础。究竟能走多远,有赖于上下同心协力,共同奋斗。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部法律,各级政府制定的条例有几千部,应该说是有法可依了,但人们的法制观念意识淡薄,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还严重存在,许多法律形同虚设。急需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行法制教育,甚至进行法治启蒙,树立全党、全体公民的法治意识,使全党全民形成法制观念,确立起规则意识,做到令行禁止,行而有度,使社会生活更加有序、更加安全、更加稳定,这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任务,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务必下功夫抓紧抓好。
把保护环境维护生态放在更加突出地位
面对资源能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号召全党增强生态危机意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为此,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之中,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甚至更加突出的地位。非常必要,意义深远。
早在100多年之前,恩格斯就明确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要坚决摒弃人定胜天,向自然开战,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愚昧口号,确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文明理念。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都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一是资源紧缺。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经上升到56.7%,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也在快速上升,多年平均缺水量536亿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二是环境严重污染。当前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一大批城市灰霾天气增多;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沙化土地面积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地面沉陷面积扩大,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上述客观现实迫切要求全党全民确立生态文明理念,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致力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之必需。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对生态产品的需求。
当前,当务之急是在全社会确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切实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动员全社会力量,人人参与,全民行动。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保护生态环境,根本靠制度。为此,要尽快建立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尽快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资源环境是重要的公共产品,对其的破坏和损害必须追究责任,进行赔偿。总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是发出了,但要落到实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总之,从十八大以来的这“百日新政”来看,开局不错。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目标已经明确,思路已经理清,工作部署基本形成,执政风格和工作作风已经显现。党风、政风、军风已经开始转变,全党全国人民充满期待,寄予厚望。同时,也拭目以待。现在的关键在于,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抓落实,切忌运动式,一阵风。同时,制度建设要紧紧跟上。历史经验证明,靠个人推动,靠群众运动不能长久,唯有建立起一整套制度才可以管长远、才可以持久、才可以治本。■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