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1111111
财新通行证

立即改革

2012年11月29日 10:05
T中
哪些改革可以而且应该立即做起来?

  特约作者 巴里·诺顿

   在中国,关于改变增长方式的讨论已经形成了很大程度的共识,关于重启和重振经济改革也达成了很多一致,但对于应该优先进行哪些经济改革,共识却少得多。

  我认为,有些改革需要仔细计划,有些改革无法仔细规划,而有些改革需要立即宣布以启动进程。

  中国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容易完成的事情已经完成了。当然,不应该用“容易”这个词,因为对那些经历过那些改革的人来说,这一点也不容易。关键是尚未完成的改革尤为艰巨。它们要不就是有技术上的困难,要不就是有重重阻力。

  所以,第一点就是,如今我们有更困难的改革需要完成。

  第二点,从理论上来说,中国的改革承诺在过去的30年间是连贯的,但真正的改革进程时快时慢。也就是说,口头上的改革承诺不再具有过去那样的影响力。1992年,中国决策者承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如今,笼统的承诺不再有意义,需要具体政策。

  目前中国改革面临着信誉问题。我们必须要问——立刻引进怎样的改革,才能带来可信的承诺?

改革的方式

  改革需要三种不同的方式。第一,由于有一大堆不同的难题,需要有计划有协调的改革。第二,共识认为中国需要调整其增长模式,成为一个更繁荣、更具创新力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因此为了支持增长战略的过渡,需要渐进的改革。第三,需要全新措施来建立信誉。

  第一点是难题。举个例子,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但要使其健康发展,就要同时实施四种不同的艰难改革:地方政府财政改革、土地所有权改革、经济适用房融资政策、户籍制度改革。这些改革极其困难,互为关联,要同时改革才能成功,因此应有全面改革计划,并在那些有相互关联问题的领域发力。中国有技术、资源、知识和经验,可组成一个专门处理城镇化问题的工作小组,同时考虑到土地、地方政府财政、住房等问题。

  第二点是对转变增长的策略已经达成广泛共识。中国对大型实物资产投资过多,消耗了过多能源、材料和土地,这是不可持续的。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20多年来,那么多系统性特征已经适应了支持高投资和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模式。这个模式曾经有效,但现在已经不可持续。所以要进行系统性改革。

  增长模式转变有五个标准:提高家庭收入占GDP的比重,向知识型经济转型,明确政府和社会间的界限,打击腐败,以及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这些改革必须是循序渐进、可持续的,且应同时进行。

  关于第一个标准,中国政府已经做出承诺,提高家庭收入占GDP的比重,增长应该由国内消费驱动。这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但在“十二五”规划中并没有谈到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改变家庭收入比重不是说改就能改的,但让我们把系统性改革进程看作是一个机会,采取始终支持提高家庭收入占GDP比重的手段。总的来说,就是要降低家庭的税负。

  有些手段相对容易。比如降低工薪阶层需支付的养老保险,这可以通过把资产放入社保基金来代替,但也仍要为中国老龄化社会做打算。需要增加并多元化向家庭开放的收入来源。再来看垄断行业,这不是通过重复“非公经济36条”就能解决的,必须各个击破,积极加速发展允许私营企业和家庭收入创建新企业、进入新领域的力量。

  正因为如此,要降低门槛,这些门槛使企业收入和利润占GDP的比重过高。如果生产力不变,降低进入的门槛,削减对企业的补贴,停止资源的扭曲配置,这意味着家庭部门可以获得更多资源,这将支持增长转型。

  第三点是信誉。中国政府对改革许下了郑重承诺。要使承诺可信,就要对一些不可逆转的发展做出承诺,同时不能选择那些代价太大的承诺,因为那会遭遇强烈反对。最重要的是,许下的诺言要易于监督。

本文导航


版面编辑:张帆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hello@caixin.com,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推荐阅读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