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上广深至二三线城市的国际学校和中小学国际部,再到规模庞大的“爬藤”留学产业链,家长们不遗余力为子女铺设通往藤校的阶梯,但成果往往出乎意料
录取方式同步改革,自2026年起,生物学、地理和综合素质评价等第将决定考生能否入围长沙九所知名高中组成的第一批招生录取学校
学业重压与保障睡眠之间的矛盾难以化解,家长与学生被裹挟其中,取舍艰难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表示,在AI时代,知识结构单一、没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学生,很快会被淘汰
在过去26个月内,19.6万人才携13.2万名未成年子女来港,相当于全港儿童人数的13.6%
新高考改革将“选科—专业—就业”形成强关联链条,此后高中教育中文科边缘化
很多老年人的健康意识比较匮乏,他们不相信助听器能够帮助自己,甚至不认为自己需要听力康复
如何在优化医院收入结构、降低患者就医负担、平衡医保基金收支这个“不可能三角”兼顾
人工智能大爆发催生人工智能讲师、数据标注员等AI相关岗位,带来人才职业发展和转型的新思路;相对于踊跃的求职人群,岗位仍僧多粥少
6G赛道开启,电信网络工程师的职位招聘量及求职人数蹿升,同比增长达279%、563.4%;深度学习、动力系统工程师等部分职位高薪揽才,招聘数量却未剧烈增长,表明用人方仍“精挑细选”
除新疆、西藏,29省已实施新高考模式;教育部2021年选课指引发布后,学生选择空间收缩,就理工农医类专业而言,多数考生的选考科目正回归理化生组合
由于社保缴费基数不实、平均工资统计偏差、工资年龄分布异常等原因,中国养老金的平均工资替代率被拉低
中央明确强调“优质本科扩容”;2024年,全国已推动“双一流”建设高校扩大本科招生1.6万人
师资、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践是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难点、堵点和卡点
AI应用超市首批共上线23个产品,中小学各科教师可以按需在应用超市中选择作文辅导、阅读理解、心理健康等AI助教和助学工具
人工智能在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困境,行业标准和伦理规范亟待建立
信息学竞赛低龄化折射家长和学生升学焦虑,人工智能大潮及优质中学招生政策亦起到催化作用,学生和家长如何应对?
国家分数线下调主要因为初试难度增加,“上岸”难易程度与报考人数、院校招生计划及专业热门度等因素相关
受试者不幸死亡后的争议值得探究;中国临床试验数量九年翻六倍,患者被视为紧俏资源,他们在试验中是弱势群体,也是直接承担风险的人,是否获得了足够的保护和尊重?
公益机构筹款面临新的挑战